Wednesday, September 2, 2009

2-SEP-09 | 5。各大宗教之鬼魔妖怪 续*

之前我面临属灵的征战。面对人类无法解决的问题。很彷徨,还面对了几个月。夜夜难眠。打算从佛道法亲闻知何谓鬼魔,甚至看了有些法师对鬼的解说。

觉得很热烈不合,超级不合本人(我不想严的讲厉,其实根本就是有讲等于没讲,有些还叫你包容鬼,有本事你去包容,点老子~~。)
我敢跟你保证,很多书的作者根本没体验什么是属灵的征战,就凭本身的认为,写书论鬼。。。实在是太看低魔鬼哥哥了。
撒旦老兄它那么被人忽略,真悲哀~~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D。印度的宗教

早于主前三千到二千年代,印度河流域即已孕育出高度发展的文明,是为摩亨佐.达罗文化,和哈拉巴文化,且有相当丰富的宗教崇拜遗迹。但印度各宗教的发展,则自雅利安(Aryans)各部落进入印度西北部地区的时代开始,约为主前二千年代中期,一直到今天仍在演变着。这漫长的时代可分为三期:

1。吠陀时代
此为印度宗教萌生依始,指主前十至六世纪;而吠陀(Veda)者,原指知识,此亦是印度最古之经典,此时期即吠陀经典成书的时期。

2。婆罗门时代
约当主前一千年代之初,印度诸民族的社会起了重大的变化,雅利安人占据了印度河和恒河两流域,并在此建立了种姓制度。依据这一制度,社会分为职业世袭、内部通婚,以及不准外人参与的社会阶级集团,此等集团后演化为四等级,即婆罗门(统治阶级)、刹帝利(武士贵族阶级)、吠舍(自由民,包括农民、牧民及商人)和首陀罗(没任何权利的奴隶,他们多为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印度土著的后裔)。
此时期之宗教称为婆罗门教(Brahmanism),其特性是:藉《摩奴法典》使种姓制度的严格阶级观念合理化和神圣化。由吠陀经典承袭过来的,数目极众的神祉,随着阶级严格的划分而更为繁化,有很多新的神兴起(阶级神),旧的神隐没(自然力量化身之神)。但在极复杂的演化过程中,原为祈祷化身之梵天神(Brahmadeva)脱颖而出,成为众神之首。
相符地,鬼世界各方各路的妖魔邪道亦极为兴盛。

3。印度教时期
婆罗门教因为过分维护利益既得者(皇室、贵族、公侯),与民众相隔愈来愈远。由公元前数世纪到公元初,一个绝对符合一般老百姓所需所望的宗教在印度兴起,那就是佛教(参下)。这个挑战是非常严峻的。婆罗门教不得不更改她的教义与礼仪以迎合民众的需要,印度展开了新的时代,人们惯称之为印度教时期。
自从膜拜与祭祀权下放民间,印度的宗教真的进入了大呜大放的时期。一方面印度庙宇的兴建,在方式与数目都是极为惊人的;另一方面,神祉及鬼怪的观念趋向民主化,意思是神不仅更亲民,不像婆罗门时代所强调的那种超越性,也指人人都可以制造他们的神祉及鬼怪,只要有人跟随便成了。这便引到印度教有一个独特的现象,那就是教派林立、鬼神满天,其数目之众,说是超过人能点数的也不为过,因为到今天就是没有人能确知印度教一共有几多个派别及鬼神。
不过,我们不追溯印度的宗教共分三个时代的发展,我们就不能明白为什么印度的神祉及鬼怪如天上的星、海边的沙那么多。就是追溯了呢,我们也很难清楚界说某一神祉或鬼怪是属于哪一时期或派别,于是只能模模糊糊地说,是印度教(Hinduism)的。

印度教神祉之多,恐怕真的没有人能说得出一个数目。这种现象与整个印度的宗教体系皆本于极为多神的吠陀教(即吠陀时期的宗教)发展出来有关。吠陀教到底尊奉几多个神呢?一说有卅三神,但吠陀各集经书提及的,远不止此数;一处竟说有三千三百九十九个之多!印度经过婆罗门教之后的大呜大放,各家各派如雨后春笋的建立,各有自己一系列的新神和旧神,其数目之多已无法想象。
众多神祉的工作不仅是对人正面的保护与供应,也有反面对鬼世界的控制和攻击,因此非常兴旺的神祉世界的反面,就是非常热闹的鬼世界。印度宗教的鬼世界也是不能想象的繁杂。
从吠陀时期起,印度教的神与鬼就不是以功能、德性,或所属之处(如神属天、鬼属地)来划分,鬼可以是住在天上的,同时又是造福人类!相反地,有些神则居于地的阴暗角落(如河流的转弯处),且威吓着人,人要不断献供物来贿赂他。这是印度教的特点,亦是叫外人相当迷惘的教义。印度教这种神鬼观,跟印度人的思想方法是有很密切的关系,表达之于印度教的,就是“虚妄”(maya)的概念,这是印度人看自己和看世界(即自己之外的总称)的一个重要思想。

印度人对人的认识能力是很不信任的,因为人只能从一个角度来看事物,结果就如瞎子摸象,摸到象耳的说象是“一块又大又薄”的东西,摸到象鼻的说象一条又长又粗的管子,这是人的“虚妄”。人就是本于这种不全的知识来给世界万象命名,结果都有一部分是真,很大一部分是不真的。
你若问一个印度人,怎么神可以变鬼,鬼又可以好过神?难道神或鬼没有本身客观的本性或形体的吗?印度教徒会说,就是神与鬼本身有其客观的本性或形体,人又怎能得知呢?他也许会用一比喻来说明:“就像一个小孩子第一次看电影,他就是相信他眼前的银幕里有真实的狮子、皇帝或深谷存在,这些对他来说都是客观地在那里的。他就是不可能知道这一切只是座位后面的放映机投射出来的结果。。。我们与所见的世界亦是如此的,我们以为一切都是客观地是如此的,其实那只是环境与心理合起来在我们头脑上做成的投影而已”。
我们不要用西方现成的哲学类别词来认识它,像称之为“不可知论者”或什么,它与怀疑论更没有关系。因为此等词汇都假定了认知者是主,被认知的对象为客;印度教是把更大的主权归给被认知的对象,而要求认知者要从更多的角度去描述他面对的对象 -- 不错,包括说神有鬼性、鬼有神性,这么看似对立,又事实上是为一的现象上。

按《吠陀经》的说法,鬼魔邪道的世界是分开两大类:第一类是属于较低层次的神祉,他们居于天上,虽没有完全的神性(因此不属完全的神),但对人还是有大裨益的,他赐雨给人,又保护人免受更邪恶之鬼灵侵害。另一类是完全邪恶的,它们居于地上、山穴中,与及地底的深洞内。它们不单是神的仇敌,更是一切活物的仇敌,常叫人与动物患上急性疾病,叫人贫穷,甚至死亡;最糟的是,就是人死了,等待轮回之际,此等鬼魔都不放过它们,仍然恐吓及迫害它们;故此活着的人要不断为逝去的亲人做法事,好让他早日得到解脱(mukti)。

论到第一类的鬼魔,《吠陀经》提到“路巴斯”(rbhus),它虽是至高之神“因陀罗”(Indra,管雷雨和战争之神)的同伴,却属鬼魔的位份,替各神祉管理他们的马匹,同时亦帮助人出战得胜。“押沙留斯”(apsaras),是居于山泉间的美丽女水鬼,它们的数目众多,全属“干达华斯”(gardharvas)的妻子。这些美丽的女水鬼有时会帮助容貌出众的少女,叫男人碰上她们就情不自禁地疯狂爱上她们。由此看来,这一组妖魔一点也不可怖,且与男(战争)、女(爱情)的欲望有密切关系。
另一类鬼怪就十分可怖了,他们代表了人类鬼意识中最深沉阴暗又是残忍恐怖的一面。《吠陀经》提及的包括:“阿修罗”(asuras),是因陀罗的死对头,代表黑暗与死亡(特别指阻止雨下降造成失收、死亡),因此也是与一切活物为敌;“潘历宁”(panis),亦是因陀罗的仇敌,把雅利安人的牛偷走了;“唯特拉”(Vrtra),是众恶魔之首,因陀罗的最大仇敌,以蛇的形体现身,利用盘蜷的身体把两方固定在一地方,造成乾旱;但最叫人毛骨悚然的,却是“罗刹刹”(raksasas),可以用不同的形状现身,像惹人憎厌的野狗或兀鹰,有时又以畸形人来现身,罗刹刹是以吃死尸的肉和喝其血来维持生命的。

除了宗教典籍外,扬名世界的两本印度史诗:<罗摩衍那>(Ramayana)和《玛哈巴那达》(Mahabharata),充满的都是鬼魔妖怪的描述,就以《罗摩衍那》(梵文解作“罗摩传”)来说,它原是叙述罗摩与其妻子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,但里面提到鬼神之多,叫人惊讶。我们只可以说,在印度人的眼中,一生不与鬼神打交道是完全不可思议的。人鬼神在很多情况来说,都是三而一的。
在史诗里,第一类的鬼怪灵异是地区性的灵体(locii spiritii),有正有邪,它们遍布山川河岳、花草树木,每一种类的植物均有其专有的灵体作其保护使者。此外,各动物亦有其专用的护卫使,它们亦具鬼魔的能力,代表邪恶的有寓居于兀鹰、鸟鸦和白鸽的鬼灵,但最邪恶的是“拿迦斯”(nagas),它住在地府,是死亡与智慧的掌管者。

除了宗教和文学之外,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,亦是填塞印度人鬼世界的原料,而且还是最切身的一种,自小就从父母及长辈的口中学懂了。可能正是这个缘故,印度民间神话中,有关祖先鬼魂之说,特别繁多,有的亦相当恐怖。先人的鬼魂当然会福荫后代,但对大多数印度教徒来说,它们多数是邪恶的,有些鬼(raksasas , yatudhanas 及 pisacas)的样子实在吓死人,它们的眼是血红色的,身体像一缕灰烟,都长了獠牙,是滴着血的,爪子则尽张。。。此等长相不用说,又是以食尸维生。但最邪恶的是阿苏拉(asuras),它是万恶之王(Diti 及 Danu)的儿子,也是人间一切支持邪恶、不义及死亡之人的领袖。
要给印度宗教的鬼世界描绘出来,就如要描述她的神世界一样不容易;但从上述的阐释,我们可作如此概述:
1。鬼怪有的是彻头彻尾的邪恶,但亦有些是本性善良的,它们对人的欲望与存在有益处;
2。鬼世界异常充实,各种活物似乎都有某种鬼怪邪灵为其保护使者,因此鬼的数目十分多;
3。鬼的工作似乎与人生不愉快之事有关,或说,鬼怪是用来解释人生一切不愉快之经验;
4。宗教、文学,加上民间的神话传说,都是充满了神与鬼的活动。印度教信徒的心灵空间可说 无处没有或善或恶的灵体。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E。佛教

严格来说,人只能生而为印度教徒,却不能半路中途突然改皈印度教,这是印度教的教义不容许的(现代的印度教是经过十八、十九和二十世纪的改教运动而有的版本)。人要拣选一个全然切入人生的宗教,便得要从佛教寻。

所谓佛教者,我们是指存在于世界的,又是流行于民间的那种宗教,不是较高层次的佛学。作为一流行宗教,佛教对鬼魔世界的描述,不少是来自印度教的。佛教把有知觉的众生分作六类,即神、人、阿修罗(原是雅利安神之古名)、畜生、饿鬼(pretas,即等待转世之无主孤魂),与及地狱之厉鬼。刚与佛教说的“六道轮回”相吻合,此即为天道、人道、阿修罗道、畜生道、饿鬼道和三恶道。一切有知觉的众生(神包括在内)均要经此轮回,而人下一道轮回要做什么就全按生前的“业”而定,这或可解释为什么佛教(特别是中国的版本)的鬼魔具有特别浓厚的因果伦理的味道。

佛教鬼世界的秩序是这样的:最大的魔头是“魔罗”(Mara),它是天神最大的仇敌。有些佛教的典籍说它是阿修罗的首领,亦有说它是天神(deva,此名原是印度教叫神之普通名字)中较低级者。魔罗既为天神最大的仇敌,自然不欲任何人能修成正果,佛祖释迦牟尼悟道的前夕,魔罗就用一连串的诱惑要把释迦牟尼导入歧途,包括用情欲的快乐、权力、财富和死亡的威吓,目的就是阻止他修成正果,彻悟万事。
魔罗对一般老百姓又有什么作为呢?这是可以从文学及宗教壁画得知一二。魔罗向人的显现都是恶形恶状,极尽威吓的能事,它具有一切鬼魔的特性与外形,就如身体是扭曲的,可以是没有眼睛手脚,或有很多眼睛和手脚,面貌则是可以想象有多恐怖就有多恐怖。魔罗有许多喽罗,它们同样是无恶不作,无作不恶。
魔罗和它的喽罗既然与人世界有这样密切的关系,民间发展出膜拜鬼魔之事,就是可以想象的了。膜拜的目的可以是安抚性或贿赂性,后者甚至是为了利用鬼魔的力量来行事,如占卜或与阴间交往(召魂)。但在早期的佛教经典是没有拜鬼魔之事的,就是晚期的典籍也极少提及;后来佛教发展出一大套拜鬼魔的事,甚至视之为佛教徒不可少的礼仪,皆因佛教与许多不同的民间传说与迷信风俗混合的结果,就如神棍藉此恐吓信众来敛财的行为。

佛教有许多鬼故事皆与佛陀的诞生有关,称作《出胎记》(梵文为Jataka),那是佛经经藏中述说佛陀前身五百四十七次化身之故事。此外,佛教诞生之背景以至佛陀的教训,与后来发展出的鬼世界也有密切的关系。
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纪,印度之悉苏那迦王朝(Sisunaga)期间,北印度诸王国的阶级斗争十分尖锐,弄得民间生活困苦异常。农奴和低贱的阶级固然苦不堪,就是两个高贵的阶级,即婆罗门和刹帝利,亦为了权势而明争暗斗,造成许多人对现世的不满,遁世苦修,摒除欲念,游方为僧等风气,盛极一时,释迦牟尼亦是在这背景下而离家修道的。佛教日后发展出来的教义,事实上很大部分是要回应由这种背景而产生的人生问题。

佛教最基本的道理就是“四谛”(Catursatya,谛者,真理也),佛祖在鹿野苑初次说法,耶以此教导徒众。所谓四谛,即“苦谛”、“集谛”、“灭谛”和“道谛”。苦谛者,人生俗世,本性皆苦也;集谛者,招感这些苦果的烦恼业因也(集是因的意思),要想解脱苦果,只有除烦恼业因而达到“寂灭为乐”的涅盘境界,称为灭谛;而旨在达到涅盘境界的一切说教与修习的方法,称为道谛。

释迦牟尼认为人生皆苦,其中又分“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怨憎苦、爱别离苦、求不得苦、五盛阴苦。。。”等等。要摆脱种种苦难,世人要“断弃、吐弃、离欲、灭没、寂静”。而苦、五盛阴苦。。”等等。而教人根绝一切烦恼业因之法,正是四谛中之道谛。所谓道谛者,即是通向解脱的“八正道”,八正道是指:
1。“正见”:对四谛的正确解释;
2。“正思维”:对四谛等佛教教义的正确思维;
3。“正语”:不作一切非佛理之语;
4。“正业”:住于清净之身业;
5。“正命”:符合佛教戒律之正当合法的生活;
6。“正精进”:勤修涅盘之道法;
7。“正念”:明记四谛等佛教之理;
8。“正定”:心专注于一境,观察四谛之理。
循此八正道潜心修习,即能功德圆满得成正果,入于涅盘。
什么是至高境界的涅盘呢?一般是指熄灭生死轮回而达致的境界。小乘佛教以“灰身灭智,捐形绝虑”为涅盘,亦即是“彻底死亡”。大乘佛教则否定此说,反对脱离世间去追求超世的涅盘,认为涅盘是此生可证的境地。总之,涅盘就是“生死相续”的终结,而生死相续这个观念原属印度教的,佛教取之过来加以发挥,是为轮回,一切有生命者不求得解脱,便会在三界六道中循环不已,永受痛苦。
鬼魔的作为即在下述两种情况下衍生出来:
一、此生的:人在此生的目的,是透过八正道来悟四谛,化诸苦。但能悟而化者有几人?不悟不化的则要找一原因来解释它,鬼魔是一个最方便的解释媒体,此等鬼怪多与今生种种魔业有关。
二、他世的:三界六道的轮回,均有其无边的痛苦;或为报应,或为由一道转至另一道皆有鬼魔专司刑事;妖魔鬼怪便充满了人的今生和来世了。
虽然佛教民间传说的鬼就像印度教一样,多得不可胜数,就算是给它们分类也是不可能,但整 体地说,它们(bhutas, pretas, pisacas)大部分是人心理某种状态的投射,或是正面的,或是负面的。人有一倾向就是把他心里头的感想向外投射,并且使之具体化,好执行不同的任务,如警世或劝善。这不是说佛教徒见的鬼是真或是假的问题,只是说,当我们把人间一切邪情私欲和愿望希冀都冠予鬼或仙的名字(如给割了舌头的说谎鬼,或赐渔获及保平安的天后娘娘),由此而描绘出来的灵界与人内心世界的外化,就很难说没有关系。这与基督教在第三波灵恩运动中,部分人士喜欢把人的劣根性冠以鬼之名(如懒惰鬼、馋咀鬼、说谎鬼),并且施行驱魔赶鬼,其理由亦是相当接近的。

佛教认为一个得道之人,就是一个胜过了邪情私欲的人,其中尤其是贪(trsna)与惧(bhaya),他是因彻悟而得自由的人,不再惧怕世间会叫他痛苦的各种邪恶的力量,或人生不同的际遇,小乘称之为从“我执”(烦恼障)中得到自我解脱,到达“无余涅盘”之境;而大乘则称之为从“法执”(所知障)中得到解脱,还说这些命定为佛(菩提萨多)的人是一个战胜了种种邪魔恶道的人,不再能伤害他分毫。
反过来说,一般凡人(称作Sutras)难免受贪鬼与惧鬼所害。他们说的鬼上身和日后不同之民间传说发展出来的那一套,使人能有超常的力量(如神打),或只受肉身的痛苦(如抽搐或自伤)倒是次要了;鬼魔的对象是人的灵魂,而目的就是要使其堕落。若用现代心理学的名词来描述这些人的情况,我们大概会说他是患了神经官能症(neurosis),或精神病(psychoses)。严格说来,佛教认为只有佛祖及得道之人才是完全正常的,所有其他人都患上某种精神病,他们因着贪与惧的缠累而精神不平衡。贪与惧之所以是鬼,不单是一般的邪情私欲,因为它们就像有位格之活物一样,是有目的地,又是恒久地存在于人的心内,而贪与惧这二鬼在本质上是相对又相连的,从而发挥它们的毁灭力量。用西方精神病的词语来说,这种毁灭力量就是许多种精神病的成因;用民间故事的词汇来说,那就是种种魑魅魍魉的作祟。

按大乘佛教的看法,得道之人才能驱魔伏妖,因为驱魔之道,不在乎正确的咒语或法术,而在乎得道这资历;而被收服的妖魔并不“存在”于什么地方,或以什么形式来存在,它只是在“道”的面前消失了,不再存在了。由此看来,大乘佛教很可能是各宗教中,最懂得利用心理学理论来解释上至得道下至伏魔的宗教。
总的而言,佛教对鬼世界的描述有下列的特征:

1。就像对其他教义的描述一样,佛教的鬼魔世界与心理学描述人的精神活动是非常吻合的。
2。佛教的轮回观加上业报的理论,使神、人、鬼的三生界在因果伦理上紧密相连,在中国版本 的佛教是特别明显的。这或许能解释中国人所认识的鬼世界也可以是一个有情世界的原因 。
3。但像其他宗教,特别是印度教,佛教徒认识的鬼,不仅数目众多,鬼的形状也是人能想象得 有多恐怖就有多恐怖。但鬼做的事倒不尽是穷凶极恶的,“一味靠吓”或只爱开些无伤大雅 之玩笑的鬼,传说中这种有点人情味的鬼反占了较大比数。
4。整个佛教教义的中心是教导人透过四谛来超越人间种种苦难,不能彻悟以至不能解脱的,鬼 魔界正是他的解释媒体。从这角度而言,鬼道对人道也不无积极的意义